中国古代在器物,如陶器、瓷器、岩石、金属玉器和竹木等上刻的图画、符号、部件、器型、壁画和遗址上的图画等,都称为纹饰。
其实,纹饰可以说是绘画的衍生物,图画多用谐音涵义。
下面介绍古代器物上的几种重要纹饰。
云雷纹
图画呈圆弧形弯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,是我国运用前史最悠长、用处最广泛、纹样改变最杂乱的纹样之一。
流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,一般呈现在环形装修带和大面积的“地子”上。青铜器上布满排布的“云纹”和“雷纹”,就像一串串连接而成的“云”字和“雷”字。一般以为“云雷纹”起源于天然物象纹,即古代先民对云和雷的细腻调查,是对天然现象的摹仿,暗含人们对云和雷的崇拜与敬畏。
商晚期三羊罍,主题纹饰为贪吃纹,地纹为云雷纹。
春秋战国时期仍见沿袭。到了汉代,跟着青铜器的阑珊,陶瓷器上的云雷纹也消失了。
在粤系的铜鼓上,云雷纹是一种主导纹饰,常见布满于鼓面中心太阳纹的周围,标志太阳与云雷共存,反映了南边民族对云雷的一种崇拜。
兽纹
提到兽纹,我们就会想起兽纹装,没错,这是一种仿照野兽体表纹路特征的服饰文化,从衣服到鞋子围巾和配饰,都曾呈现兽纹。开展到现在,兽纹除了传统的豹纹外还有斑马纹蛇纹等,由单调的黑白色演化成艳丽的五颜六色,很受明星们追捧。
青铜器上(商周)的兽面纹
当然,兽纹还指古人运用用具上描写的各种以兽类为形象的装修纹饰。大都呈现于青铜器,其他的如彩陶、铜镜等。
夔纹
“夔纹”是商周青铜器上的装修纹样之一。自宋代呈现“夔纹”以来,这类纹饰就因《说文解字》中“夔,神魖也,如龙一足”而被以为与神异类动物龙有关。
图画一般指其张口、卷尾时的旁边面形象,不过,有的夔纹已开展为几何图形。常常用在簋、卣、觚、彝和尊等器皿的足、口的边上和腰部上。玉器上也常见雕刻有夔纹。
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。其间,商的夔身短,一般是独自纹;而西周的夔纹身长,一般作成二方接连纹样。在其时的玉器上,亦常见雕刻有夔纹。